三位青年智库学者谈乡村振兴

来源:群众杂志    发布时间:2018-01-10 09:56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面临哪些障碍和挑战,应该如何推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怎样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这些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群众》杂志摘发江苏青年智库学者“两聚一高”系列沙龙“乡村振兴”专场上几位专家学者的观点。

三位青年智库学者谈乡村振兴

  让现代农业搭上互联网快车

  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2016年江苏农产品网络营销额达285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促进物联网与农业智能结合,无锡市是全国农业物联网三个试点之一,创建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127家,全省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逾14%;农业管理服务电子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近60%;江苏沭阳(花木)、睢宁(家具)等地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通过互联网+产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电商集群,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富民的创新之路。从目前看,“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是推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但仍面临着一些障碍和挑战。

  一是互联网经济追求长尾效应的本质特征和我国农业小而零散供给矛盾突出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互联网经济是长尾理论的最佳应用空间,通过培育海量用户,挖掘其应用价值而实现企业利润,主要解决的是需求侧的问题;而正如中央2017年一号文件中指出的,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通过“互联网+”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优化整合全产业链任重而道远。

  二是“互联网+”模式会放大口碑效应。互联网为消费者口碑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便利,这也是成功的互联网产品追求专注和极致的根本原因。目前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农业旅游等成功的案例,是他们本身就具备了较好的素质,拥有一些可以为互联网所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因此是“好上加好”,而那些只是想搭互联网之便车,粗制滥造、同质化严重的商品只会死亡得更快。

  三是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互联网+农业”应用困难较多。尽管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的绝对数量有所上升,但其整体水平还处于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字鸿沟的表现已经从“数量”和“接入”的不平等,转向信息技术“质”的不平等以及用户的经验和能力的变化。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等原因,农民(以及地方干部)在观念上的数字鸿沟更甚于硬件上的数字鸿沟,让他们主动拥抱互联网困难较多。

  四是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成为制约“互联网+农业”战略的瓶颈因素。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物流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分散的特点导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尤其突出,社会化物流目前仍不能有效服务村镇。由于农产品通常具有生鲜特性,易损、易腐,对时效和运输过程的控制要求更高,成为“互联网+农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瓶颈。

  互联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但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制约其推进的瓶颈性因素,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各环节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强大创新动力。

  (丁宏: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

  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新模式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解乡村农民“市民化”以及城市市民“农民化”难题,破解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难题,努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新模式。

  一是城市“反哺”农村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本质上是缩小并最终消除城乡间的差距和不平衡,解决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当前,我国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在“反哺”过程中,推进人才等在内的优质资源服务于农村“城市化”建设,破解乡村农民“市民化”以及城市市民“农民化”难题,是重中之重。

  二是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通过城市群协调发展,布局于城市之间的小城镇、处于城市之间的乡镇经济将得到切实发展。在城市群协调发展过程中推进优质公共资源共享,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发展农村教育阻止代际传递、消解城乡差距,是重中之重。

  三是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通过特色小(城)镇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统筹地域、功能、特色三大重点,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使小城镇最终成为城乡融合的“粘合剂”。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同质化”倾向,实现差异特色发展,是重中之重。

  (金久仁:南京邮电大学讲师)

  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新路径

  小农户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尽管我省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现代农业与小农户之间在形成系统、丰富和有效的衔接机制上仍然有所欠缺。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创新为指导,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应着力从四个方面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路径。

  一是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武装小农户,着力提升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水平。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让小农户插上科技的翅膀;完善农业农村信息网络,使小农户更有效地对接市场;完善金融要素支农体系,解决小农户的生产资金瓶颈与经营风险问题;加强小农户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小农户的生产经营素质。

  二是以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层面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一方面要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服务外包、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综合服务模式,弥补小农户在技术、资金、设备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发挥好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作为农业服务综合平台的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切实降低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外部成本以及制度成本。

  三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拓宽增收渠道,规避市场风险。要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让小农户真正参与到现代农业经营中去,提高生产经营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要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将小农户纳入公司化、合作社等生产体系,带动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要促使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土地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保障小农户收入。

  四是以农业产业新业态引领小农户,让小农户分享农业多功能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收益。“互联网+”、“淘宝村”等新业态的发展可促使小农户融入多形态的现代农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收益;依托各地自然生态资源、人文景观、农耕文化等,通过“旅游+”“生态+”等业态模式,为小农户就近就地融入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创造条件。

  (廖小静:省农科院博士后;沈贵银:省农业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

  摘编自《群众》2017年第24期,原标题为《乡村振兴纵横谈》

  作者:丁宏等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