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探寻美好教育的文化内核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发布时间:2019-07-02 10:10
蔡文丰 李佳霖/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探寻美好教育的文化内核(图1)

相约队旗下,两代人的队礼——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19年少先队入队仪式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探寻美好教育的文化内核(图2)

“你好,新时代——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入队仪式

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师附小”),典雅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校园内腾飞楼外墙上,“让学生享受一流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一行大字分外醒目。在荣誉墙上,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成果一等奖、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展现了学校在教学创新与办学理念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多年来,华师附小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以“美好教育,教育美好”为模式的办学之路。“倡导美好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华师附小校长张锦庭说,学校围绕“美好教育”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学生为目标,让学校的师生都得到“美好”发展。

美好教育从课堂出发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是美好的!既然为追求美好而生,那么追求美好教育的道路应如何铺设?在华师附小,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就是构建“智慧·生命·有效”的美好课堂和“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校有品牌,班有特色,人有个性,国有栋梁——这是指引华师附小进行特色班级建设的航标。张锦庭介绍,学校根据师生特点和家长特质,大力构建各个班级的特色文化,确立班级和而不同的目标追求。

该校通过开展“430课程”,开设了上百项科目,并提供个性化课后服务。“430课程”有别于学校的常规课程教育和社会培训班,致力于建立美好课堂,重在普及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性情,包括课业辅导、手工制作、自主阅读、体育运动、艺术熏陶、科普活动开展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挖掘学生潜能。“美好课堂是美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锦庭表示,美好课堂推动教师探索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师生共同成长。

建立美好课堂,需要学校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创新思路,使教育教学由平凡走向卓越,满足学生的成长教育需求。华师附小副校长江伟英及华师大附小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姚霞晖的教学活动,就是该校教学创新的生动写照。

江伟英从教26年,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她创立了“导图导学”教学法,提出导图与语文读写教学结合的模式,发展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并成功开发多套课程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她还利用“导图导学”法帮助特殊孩子及学困生跨越学习的障碍,同时引领5000多名教师应用导图提升专业水平。该教学法在全国各地学校得到采用和推广,成效喜人。《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姚霞晖老师带领的国学经典研究团队为学校创建了以经典吟诵法和“三步五径”法为核心的国学经典课堂教学模式。“三步五径”法即是通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前自学、课堂研讨、课后巩固等活动,完成“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正诗音”“释诗意,明诗境”“想诗画,诵诗情”“拓诗篇,悟诗魂”五个环节的诗歌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吃透诗歌内涵、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让传统文化浸润美好童年

6月10日,著名漫塑大师王增丰走进华师附小,为一年级的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班级会。除了传授漫塑知识,王增丰还演示了漫塑的制作过程。一挤一压、一揉一捏,每个动作均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这场班级会,是“华南师大附小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大学堂——大师与你面对面”系列活动之一。

上述活动是华师附小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好教育的缩影。该校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充实美好教育课程体系内涵,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张锦庭表示,传统文化和美好教育相结合,既能更好地传承文化,也能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植根于每一位华师附小人心中。

在该系列活动中,华师附小创造性地提出“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的课程方案,开设了31项非遗课程,把非遗技艺体验作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这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挑战。据了解,该校以自然班为单位,每个年级一个系列,各班的课程各具特色。其中,一年级开设了古琴艺术、纸雕艺术、京剧文化、皮影戏、民族扎染、民间口技;二年级开设了龙舟说唱、吟诵书法、剪纸艺术、岭南建筑、周易文化;三年级开设了景泰蓝、昆曲文化、传统刺绣、木版年画、汉服文化;四年级开设了二十四节气、太极拳、经典潮剧、中国象棋、传统漆画;五年级开设了中国灯彩、鲁班传说、中国围棋、广东凉茶、龙舞文化;六年级开设了青花艺术、南国风筝、川剧变脸、传统节庆、南国粤剧。

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根据本班的非遗项目布置了课堂环境,让学生们在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中,了解其起源以及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华师附小还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传承项目的师资队伍,聘请31个传统项目的传承人每周到校进行授课。

非遗课程的设置让学生们收获满满。在该校的教学开放日上,31个班级准备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活动,南国醒狮《狮跃龙门步步高》、南国粤剧《彩云追月》、广东音乐《步步高》等多个非遗项目展演,获得了在场嘉宾的高度赞扬。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陈杭评价,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非遗在华师附小得到了广泛宣传和推广。学校做到了“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整个校园就是一座“非遗博物馆”,使得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到传统文化,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探索非遗进校园的“广东模式”

现今,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主题和使命之一。华师附小紧紧围绕“施行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的工作思路,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全过程,让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走进校园、走入课堂,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在“非遗进校园”方面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华师附小大范围、成系统、有规模地将非遗文化在全校深入铺开的做法,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2018年2月,该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为传统民间艺术。该校还获得广东省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成果一等奖、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荣誉称号,还被列为广东省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课程学习的重要实践基地。

对于传统与现代如何在校园中碰撞出火花,陈杭希望,华师附小在开展非遗系列活动中,进一步探索非遗进校园的“广东模式”,通过“定标准、强师资、育新人”,让非遗走进课本、走进家庭,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据介绍,华师附小正逐步将其美育经验带给其他学校。该校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二小结成教育帮扶对子。赫章县城关二小教师席跃端跟岗学习时感受到,华师附小美好教育课程体系让教师教学不断提升精进,学生自由发展。

据悉,华师附小将继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上积累更多经验,让传承传统之风吹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并为各级各类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发挥更大的示范、辐射作用。华师附小还将积极争取成为全国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示范性学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华师附小代代相传,传之久远。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