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教合流与中华民族向上的精神力量随谈

来源:国智网    发布时间:2021-04-14 11:08

  文 / 龙建儒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价值源泉,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唯有中华文明在五千年传承中连绵不绝,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割裂和变异的民族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根植于国家和社会前进发展的需求,儒道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好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生长生化、攻坚克难、生生不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一词具有鲜明的精神与人文指向,指用文德教化于人。中国传统的文化,“人文化成”是重要特征、基本内涵,而家国情怀、国富民丰、自强不息、和谐共处、世界大同作为传统文化主核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儒道佛”三教合流与中华民族向上的精神力量随谈

单成武老师一笔书作品“儒”字诠释的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特征的主流文化,在传承发展进程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儒道佛深刻影响着文化的形成和人民的思想认识。而文化的汇通、兴盛则将家国情怀与君子的出世、入世结合得十分完美,通过世世代代继承发展,使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内涵和中华民族鲜明的特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孟子思想对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将“君子”从原来的社会地位属性转移到个人修养属性,把家和国联系起来,强调个人通过培养德行取得高位,而不再是靠血统和权力来确定。强调君子不能仅仅是“独善其身”,还必须要有政治责任、要有济世的决心和理想。

  “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道德经》一句话成为得势“君子”兼济天下、操心家国的重要指针。几千年来,普遍认为能将个人修养、家庭幸福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发自内心自觉实践的人称其为“君子”,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一如宋《横渠语录》中所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好地诠释了君子人格。

  “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时有管弦之乐”,不论是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此句还是三国·魏·曹植《七启》中的“散乐移风,国富民康”,都彰显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向往,也成为中国梦核心要义的最初雏形。

“儒道佛”三教合流与中华民族向上的精神力量随谈

2005年1月15日,香港《大公报》称单成武老师为“墨宝封专利,中国第一人”

  同时,在“以天地为界、以人为核心、以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将人与天地贯通,教化人们始终应有敬畏之心,遵天理、行人道,通过德、礼、法、道构建合乎天地之道的人间秩序,从而构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及世界大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包容和谐、厚德载物、连绵不绝,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合流,不断发生生长转化,形成了天下一家、和而不同、与邻为善、协和万邦等更加宏大的文化内涵,正是中华民族广阔胸怀、伟大抱负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儒道创立、佛教传入与三教融合

  “三教”指的是儒、道、佛三家,在发展中通过意识上的流通融合,相互间影响,相提并论,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各树一帜,但在社会功能上却相互补充。

  儒道佛是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道佛统称“三教”始于北周约公元6世纪中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儒道佛三足鼎立之势,彼此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经过隋唐时期的三教讲论与融通,在北宋大致成型,明代以后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大局势。

“儒道佛”三教合流与中华民族向上的精神力量随谈

2017年2月27日“龙抬头”当天,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与单成武在著名佛教丛林宝光寺举办“龙佑中华”民俗活动

  我国的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史。汉朝,汉武帝定儒教于一尊后,在解释儒学经典中提出以“三纲五常”为基本法度,经学家们又在当时的儒学中引进了神学的内涵,儒学开始儒教化,他们对至圣先师进行祭祀,使孔子祭礼成为和天地百神、祖先崇拜并列的三大祭祀系统之一。东汉,张道陵在四川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吸收部分原始宗教信仰、巫术和神仙方术等创立了道教。公元前,外来的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汉地,到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受到帝王的信仰和重视,印度佛教经过改造以后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逐渐在民间扎下根来,并取得重要的发展,至隋唐时代达到了鼎盛,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佛教的宗派和学派。元明以后,佛、道衰落,理学勃兴。理学以孔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摄取了佛、道的大量哲学思想、思维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难解难分。

  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以儒学为主干,吸收了佛教的“空有合一”的本体论,“顿渐合一”的认识论,“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修持观等,与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相结合,最终完成了三教的融合。程颢和程颐主张“性即理”,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并通过内心的修养功夫来“窒欲”以恢复天理,显然受到佛教心性论和禅宗修持方法的影响。宋代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竭力排斥佛教,但是在其哲学思想中,无论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修持方法都带有佛教的烙印。

  明代以后,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儒道佛三教合流,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

“儒道佛”三教合流与中华民族向上的精神力量随谈

2019年3月8日,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与单成武到世界自然遗产地、巴蜀四大名山重庆金佛山举办保护汉字及民俗文化活动

  儒可以治国,道可以治身,佛可以治心。儒家的主要功能是“治世”,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意识形态,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仪规范与典章制度;道教的功能主要“治身”,长生不老的神仙生活成为各阶层的普遍追求;佛教的功能主要“治心”,在消忧除烦修养心性及民间慈善救济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佛道两教,配合着实践儒家的伦理规范。儒、道、佛提出“三教合一”虽然都是立足于本教,但归根到底还是以儒为主,佛、道携手为辅的组合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发展的艺术个案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人与文化共存无时不在。国际化时代,国家的实力已不只是体现在经济和军事上,文化作为软实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个国家走向强国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在文化艺术界,有的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修炼“君子”人格,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比如民间著名布衣书画艺术家单成武老师,他深研“儒道佛”思想及写好“儒道佛”一笔书,“书写”着个人的追梦之旅。

“儒道佛”三教合流与中华民族向上的精神力量随谈

2011年,四川省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时,赠送单成武老师作品给台湾中台禅寺等多个机构

  单成武的“儒道佛”三字一笔书笔画均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相续相依、血脉不断,字的体势一笔而成,气势磅礴而又显稳重,意力两不误。

  细观单成武的字,中国书法“儒”字一笔书诠释的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解读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应《礼记·大学》之“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字一笔书诠释的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讲的是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得应《老子》五十一章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字一笔书诠释的是“福禄寿喜”的综合文化内涵,在互动思维中又有基本的辩证哲理,将东方文化观在书法中予以展现。

  中国书法“儒、道、佛”字一笔书规格均为榜书(138 X39 CM),是国家外观专利并进行了国家版权登记,全国的名山大川多有悬挂和收藏,多次作为政府礼品赠送与中国台湾地区机构和外国友机构和友人。特别是2004年9月,其佛字进入并编号收藏于西藏布达拉宫,谱写了一曲汉藏文化交融、民族团结的颂歌。

  注:本文参考了《哲学研究》1998年第8期之《“三教合一”在我国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浅论中华儒释道三教发展与融合的过程》、百科词条及相关专业文章

  (作者是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