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为媒 圆梦人生:访《家用汽车》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陈梓萱

来源:国智网    发布时间:2016-06-12 14:30

汽车为媒 圆梦人生:访《家用汽车》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陈梓萱(图1)

陈梓萱现任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旗下杂志《家用汽车》出版人兼总编辑,从事汽车传媒行业10年,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近千篇。曾发表过《简单张房有》、《本色曾庆洪》、《竺延风和第一汽车奖》、 《看不见红灯,这车让我怎么开》、《航盛中标,风神炒了松下》、《百强县汽车消费调查系列》、《应对供给侧结构改革 中国汽车企业没准备好》、《结构优化、兼并重组将成为“十三五”中国汽车主题》等多篇业内著名文章。曾参与“百强县汽车巡展”、“中国汽车创新论坛”、“中国家庭轿主”、“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大典”、“中国新能源试点城市论坛”等业内多项营销及品牌活动的筹划和创办。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圆梦中国人民大学

陈梓萱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市,大学读的是教育专业。在教育学的第一堂课上,老师讲的第一席话让他记忆深刻,“如果一个人没有全情地投入到一个领域当中,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如果你没有遇到一本让你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去读的书,如果你没有被一段音乐震撼过、发自肺腑地感动过,你就没受过真正的教育。”陈梓萱说,这话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以至于后来在《家用汽车》杂志做中国教师消费调查的时候,还把这段话写了进去。

陈梓萱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当记者的梦想,考进了黑龙江电视台,当时电视台是在全省招聘的。他经过笔试、面试等诸多环节,原本可以在电视台工作的,但当时恰好碰上了可以到北京当记者的机会,经过权衡,他选择到了北京,进入《中国汽车报》,这一年是2002年7月。

从进入报社到2005年,这期间陈梓萱一直做编辑记者工作,他甚至采访过温家宝总理。由于长期在一线采访,陈梓萱与访谈过的汽车老总们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2005年7月,陈梓萱从记者部调到了经营部,任汽车报广告部客户经理。由于工作认真,追求上进,每月业绩突出。当时报社有个部门季度评比,业绩好的,第一名去欧洲旅游,第二名去东南亚旅游,第三名在国内游。陈梓萱连续三个季度都在前一二名里,但他一次都没出去旅游过,而是把这些奖励的费用积攒起来,去找报社总编辑,说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希望获得在职研究生的深造。领导当即同意了。就这样,陈梓萱选择到了曾经梦想的中国人民大学,成了商学院在职研究生。

陈梓萱一边上学,一边工作,既没有因为工作而落下学习,也没因为学业影响工作。2009年3月,陈梓萱任《家用汽车》杂志社副总编辑兼执行主编。2011年1月至今,任《家用汽车》杂志社出版人兼总编辑。

当记者问及陈梓萱,当记者与总编辑有何不同感受时,他说,我做记者是特别愿意到一线去,和人接触,和事接触,做一些调查类的。但当总编辑,你要通过自己观察、积累、梳理,有一个理论上的提高,你要去做一些有观点性的文章出来。如果你在做了总编辑后还去做一线记者的事,就不对了,因为没有转变好角色;而做记者,你要是不深入到一线去,天天写观点性文章,也不对。因此,当记者和总编辑的不同感受是自己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事情。

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学教育与做传媒是两个不搭边的领域。当问及陈梓萱为何放弃教育领域而做传媒时,陈梓萱说,我的写作一方面是受母亲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父亲基因的传递。我父亲是政工类干部,经常写东西,也写得很精彩,母亲就告诉我,要跟父亲学。那时候小,不知道写什么,就写日记。从我上小学第一天就开始写,字写得歪歪扭扭,一直到今天,这个习惯直到有微博、微信之后,才没有再用手写,大概写了几十万字的日记,都留下了。从做记者的那天起到现在,采访本积攒了很多个,都没有扔掉,因为它记录着我作为记者的一路成长。

陈梓萱表示,当年到《中国汽车报》,对这个媒体也不了解,心想只要能写就行,就能靠我这只手吃饭。来了之后,一门心思采访写稿,最初那两三年的一线采访,对我的人生是个很好的积累和锻炼。那时,每天写到两三点,报社的领导觉得我写的稿子不同于传统的套路。其实,本着自己对文字的热爱、敏感、驾驭,加上受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的影响“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因此在写作上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直到现在,《家用汽车杂志》每期的卷首语都是我自己写。但我写的时候有个习惯,不允许别人敲门打扰。每年12期,有时看其他编辑记者写得太少了,自己还得写。如今的自己,不仅写自己喜欢想写的,还要写一些与汽车企业有关的、类似于宣传性的文章。我认为,好的软文是别人看不出来的。但是,这类写法,有的时候非常难写,非常痛苦,写完之后,像得了一场大病。最痛快的就是通过卷首语释放。

注重品牌企业才能发展

汽车是现代工业的一个产品、一个成果,它应该给人类带来快捷、舒适等功能。但是在这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又赋予了它符号和文化的内涵,包括全球的一些品牌,已经形成了一种汽车工业文明。但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在慢慢地滑向一个缺少文化、缺少底蕴的现实中。这个恶性循环的源头是汽车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营销者、掌门人,他们缺少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营销的理念,这种认识在目前的这种过分注重销量的趋势里面,同化得很无奈,也导致了中国的汽车品牌,在这里被挤压,被边缘化,导致了整个汽车行业成了畸形的甚至有点变态的行业。很多营销老总不注重文化、不注重品质,这恰恰是中国汽车最大的短板。国内基本上只做销售,时间长了会演变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国内的汽车企业就干一件事——价格战,价格战最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实在干不下去,传统高管离职。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因为把一个很好的汽车企业的营销老总沦落成一个卖车的了。

如果说中国在前十几年,汽车工业刚刚进入中国时呈现火爆式增长的局面还好,因为那时大家都在争市场份额,但是到了现在,“十三五”规划要求去库存、去产能、搞供给侧改革,如果汽车企业不去研究这些东西,而去建厂、搞生产,那是行不通的。

在之前,老百姓买车注重的是价格、品牌、外形、安全,而现在更注重生活方式。只有满足了他们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乃至星座、习惯、性格等从自身散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定位,他们才去选某种车。

传媒公司怎样创新

陈梓萱说,以前传统媒体是稀缺资源,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主动性,但是最近几年以来,有了自媒体的存在以后,传播速度非常快。人人都是媒体人,这样也导致媒体资源在宣传上的分流。坐在家里吃,只能坐吃山空,必须要主动出击,给汽车企业做创意,迎合他们的产品需求,给他们做文化建设。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家用汽车》杂志也有自己的线上客服端,这样就形成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

汽车企业是我们《家用汽车》杂志的核心客户,我虽然是总编辑,还是出版人,还要管一些经营上的事。

陈梓萱曾在《孙晓东背后的营销理念》一文中提出:“真正的管理,有两个维度,一是‘解决问题’,但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创造机会’。前者是战术性的,后者是战略性的。”就此,记者问及,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关系时,陈梓萱表示,创造性就是创新。就汽车来讲,创新是企业的原动力,汽车没有一种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体系和制度,人就会越来越懒惰。我们的一些合资企业,是躺在外资企业的腿上睡觉。要是哪天人家撤资了,我们还能不能生存还是一个问题,在中国汽车发展很好的这些年里,我们借着人家的车型赚了丰厚的利润,仅仅只是喝口汤而已,这会让这些中国汽车企业像温水里煮的青蛙一样,慢慢地失去创造性。而没有创造性,没有研发,没有技术上的绝对掌握,中国的汽车将会面临空心化问题,因此创造性太重要了。对于传媒公司来讲,创新体现在哪里呢?比如创立视频,我不外包,我掌握核心技术,不惜投入一部分成本来建立自己的视频团队,还要带着平面媒体、新闻人的思维,来指导他们的视频拍摄。这是第二层的创造性。比如说,一款上海的帕斯特车放在这,指导他们这个镜头怎么拍,是长镜头,还是短镜头,同样的环境里拍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会用我们的创造性思想,结合我们平面媒体的定位,用选题的思路来做。这样有演员了,有故事了,也好看了。

新媒体无非就是一种新技术

有学者说,新媒体实现了传播的革命,不仅在于信息接收方式的改变,更在于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形态的根本改变。新媒体在改变并形成传播业新的“丛林法则”。在这种情况下,平面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如何生存?

陈梓萱说,所谓的新媒体无非就是一种新技术,或者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年轻人他们的阅读、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的一个变化,我们的受众变了,我们变不变?其实,所谓平面媒体,把这种新技术用好了也很简单就转过来了。而且这种新技术的运用有什么门槛吗?没有!新媒体只是传播内容没变,方式变了。我们这些新闻人头脑中的idear还是最核心的东西。好的内容没有好的传播,人家不知道,把这个思维扭一扭,也就没有那么高深玄妙了。新媒体只是平面媒体的一个新载体。

不管平面媒体会不会被淘汰,我们坚信,好记者(编辑、主编)是时间造就的。要做好一个职业,除了才华、理想,更多的时候是要靠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则是需要一点一滴锤炼的,在媒体行业如此,在其他行业也如此。至于啥叫耐住寂寞,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蓝月)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