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蓝天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来源:中青在线    发布时间:2016-11-10 16:38

 雾霾治理:蓝天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发布时间:2016-11-10 11:2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黄冲 韩雪莹

  雾霾治理正在提速。近些年,来自各部门的监测数据都说明重污染持续天数和峰值浓度在下降,治理效果显著。然而,民众的直观感受却是,供暖季还未到,很多地区就多次出现重污染天气,人们一直断断续续地笼罩在灰蒙蒙的天空下。

  关键词:雾霾

  治霾数据与民众直观感受不符,提示了什么?上周,青年调查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4%的受访者关注相关部门的治霾数据,但仅29.5%的受访者感觉治霾数据和直观感受相符,66.0%的受访者会因此对数据产生怀疑。63.6%的受访者期待,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直观感受到治霾效果。

雾霾治理:蓝天比数据更有说服力!(图1)

  仅29.5%受访者感觉治霾数据和直观感受相符

  没直观体验到,谁又会相信治霾效果呢?”

  今年是某广告公司员工汪轩怡在北京生活的第6年。对北京的雾霾,她常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汪轩怡的公司在16楼,雾霾天时,她偶尔会透过窗户往下看,城市里的人和车都不见了,只剩下灰压压一片,那种感觉让她觉得很可怕,好像整个城市都消失了。

  调查中,

  67.8%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雾霾严重,

  其中19.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严重。

  24.3%的受访者表示一般。

  认为不严重的仅为7.8%。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建筑公司担任财务经理的项英,感觉牡丹江的雾霾也很严重。有时候晚上出去散步,看到路灯下面都是灰蒙蒙一片,还经常会感到嗓子痒。

  项英每天都会用手机看一下空气污染指数,“根据这个决定要不要戴口罩”。但对于污染指数,他心中常常有一个疑问:“污染指数测量只在白天吗?”他说,因为牡丹江地区白天常常是晴天,但在傍晚以后,“会感到烟气很重”。

  他还记得,2012年末的时候,雾霾的话题好像一下子在网上爆发了,当时流传着各种“全国pm2.5最低的十个城市”,牡丹江经常能排进去,这让他感到难以置信,“这都是咋测出来的?”

  调查中,

  69.4%的受访者关注相关部门的治霾数据,

  20.5%的受访者不关注。

  同时,

  43.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治霾数据和直观感受不符。

  感觉相符的仅占29.5%。

  27.4%的受访者感到不确定。

  尽管近些年的数据显示治霾成效显著,汪轩怡的直观体验却是,北京雾霾还是挺严重,只有刮了风,天才能蓝起来。“没直观体验到,谁又会相信治霾效果呢?”她觉得,公众最需要的不是数据,而是空气质量变好带来的直观感受。

  治霾数据与直观感受不符,也会影响公众对治霾效果的信任度。

  调查中,

  66.0%的受访者会对治霾数据产生怀疑。

  16.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仅17.6%的受访者不会怀疑。

雾霾治理:蓝天比数据更有说服力!(图2)

  34.4%受访者认同治霾成效显著但未达到公众直观感知程度

  可能是因为数据变化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直观感受上不那么容易区分。”

  据中国环境保护部消息,今年1至10月,中国338个城市PM2.5浓度平均为42μg/m3,同比下降12.5%,空气质量在逐步改善。

  调查中,

  34.4%的受访者认同,数据显示治霾成效显著,只是还未达到公众能直观感知程度。

  但也有40.6%的受访者并不认同治霾成效。

  25.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于治霾数据与直观感受,宇寒这样理解。“可能是因为数据变化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直观感受上不那么容易区分。”他猜测。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朱芬芬分析,一个可能是,现在大家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有些渠道发布的内容可能会让民众有一种想法,就是现在治霾效果不怎么好;还有一个可能是,雾霾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治理需要比较长的周期,“也许这两年往里排的是减少了,但以前排的还在里面啊。它那个总量还在,你要想近几年马上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个很难”。

  “而且,大气循环是区域性的。光北京市、河北省治理不一定能达到效果,一个大气团可能是好几个省份的联合作用。”朱芬芬说。

  项英认为,现在空气质量还是在逐渐改善的。他看到,近些年,很多污染源头都在被治理。比如,不少重污染企业被关掉了,很多老旧的供暖厂,现在都在投入大量设备,改进了新技术。

  宇寒则对政府治霾力度不太满意,“只有‘APEC蓝’、‘阅兵蓝’不够,太形式化了”。治霾不应该是一阵风式的,而应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36.0%的受访者表示,对所在地区政府治霾力度满意。

  39.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或不好说。

  也有24.9%的受访者不满意。

  具体说来,在受访者眼中,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环境应急预案(49.4%)、惩处超标排放企业(47.9%)、调整产业结构(46.6%)。

  其他举措还有:推广清洁能源(40.7%)、车辆限行(40.6%)、实行区域联防联控(29.7%)、重污染天停课停工(24.6%)、摇号购车(18.8%)等。

雾霾治理:蓝天比数据更有说服力!(图3)

  67.1%受访者关注全国污染源普查

  肯定是更多蓝天啊。出门不用带口罩了,大家自然就知道空气质量改善了。”

  在前不久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强调,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重污染天气应对的出发点、落脚点。

  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调查中63.6%的受访者表示,要让每个人都能直观感受到治霾效果。

  说到心目中的治霾效果,宇寒不假思索:“肯定是更多蓝天啊。出门不用带口罩了,大家自然就知道空气质量改善了。”

  在朱芬芬看来,雾霾治理有一个政府公信力的问题。现在出了很多环境事件,群众发现政府可能管理得不够,就会去质疑。而且,环保宣传也很不够。“比如我是前不久跟北京市环卫局联系之后才知道,他们很多环卫设施都是有公共开放日的,然而连在校学生知道的都不多。所以说关于环境方面的教育、宣传不是特别到位”。

  要让普通人真正感受到治霾效果,

  60.8%的受访者表示要完善雾霾指数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

  54.7%的受访者希望定期公布更详尽和精确的治霾数据,

  42.5%的受访者期待公开治霾财政资金具体流向,

  32.1%的受访者表示有关机构要加强指导工作,帮助民众抵御雾霾伤害。

  汪轩怡觉得,政府应该多公开和宣传具体的治霾措施。你要让公众知道,在用怎样的方式治理雾霾,有什么具体成效。“你得说出来。光是指数摆在那儿,我怎么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能给我带来什么感受呢?”

  对于进一步减少空气污染,受访者也提出了建议。

  62.5%的受访者希望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

  57.4%的受访者提出要削减煤炭消费量,

  55.5%的受访者建议植树造林,重视绿化工作,

  40.5%的受访者表示雾霾预警时间要提前,

  33.9%的受访者希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作为建筑行业从业者,项英希望,城市建设要加强绿化。另外尽可能减少二次道路修正,加大施工防护力度,有效控制灰尘。

  调查中,63.3%的受访者表示,要真正改善空气质量,就要加强污染源的治理,真正做到“减排”。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从源头查起,让治理更加有的放矢。调查中,有67.1%的受访者表示,在关注这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