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专家学者聚焦文化场景建设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发布时间:2016-11-18 10:55

 “文化场景”, 这一学术领域“新话题”,在近日由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举办第三届科学报告会分论坛上,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核心。学者们围绕“建设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展开研讨和激辩。

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专家学者聚焦文化场景建设(图1)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

何为“文化场景”,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首先做出简要介绍,“该理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些学者提出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形成的内生动力。”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李鹭概括阐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克拉克提出了五大构成要素:社区、建筑、人群、文化活动、公共空间。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我认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工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服务型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祁述裕指出,“城市发展的转型,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理念和思维模式的框架当中走出来,‘文化场景’这种新的思路对研究中国的城市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文化场景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市转型的背景下,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激荡,新的文化需求正在生成,新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在养成,新的发展动力也在显现,新的文化生产力应运而生。

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范玉刚在论坛上谈到,城市是人类文化劳动成果的结晶,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娱乐,本身作为一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的作用,也是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

范玉刚认为,“文化场景”的构建,使得城市发展开始注重文化品位,文化魅力成为吸引年轻人特别的黏性,文化吸附力越来越成为城市转型的驱动力,创意人才的集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

“文化场景在城市转型过程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祁述裕指出,激发创造活力的核心是“集聚”,这种“集聚”与传统创意产业园区是不同的,后者仅仅是企业的一种简单组合。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马秀莲则在分析“经济发展和场景的关系”时指出,“文化场景”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是受很多限制条件的影响,不可盲目照搬成功经验。

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讲师吴军也指出,中国城市“文化场景”的构建,应当是基于中国文化,注重地区元素的自我表达,挖掘适合本地的特殊场景文化。

公共文化空间搭建创意平台

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关村创业大街、南锣鼓巷、景德镇乐天大学生创意市集……一个又一个文化场景,孕育着创新动能。与会专家们也就这些经典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

“从空间来看南锣鼓巷就是一条胡同,居民大概是四五千人,长度是700多米,宽度是8米多,南锣鼓巷的西侧八条胡同,形成渔鼓状的地区,聚集着居民、租户、手艺人、旅游参观者。”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刘东超分析了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南锣鼓巷。他指出,在具有历史沉淀的老北京特色的环境里,将“新”和“旧”融合起来,无论对年轻人还是对中老年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文化场景的构建上,应当注意借鉴和利用历史资源。

北京706青年空间通过组织公益和半公益活动,成为了一个具有示范性的代表,活动主要包括两类,一大类是分享性、娱乐性的活动,比如电影放映,露台派对,另一类的活动是学术类的活动,包括读书会、主题沙龙、公共讲座等。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盖琪以北京706青年空间为例,探讨了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青年公共文化空间建构,“这种处在多元文化交杂的大环境里,自发生长起来的文化场景,洋溢着强大的生命力。”

与会专家们认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建设中,往往重“硬”偏“软”,在文化引领城市的时代,必须更加注重“软件”建设,通过文化场景的构建,增添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申亚欣)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