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野石:从传统书画艺术中彰显文化自信

来源:国智网    发布时间:2016-08-17 10:12
国智网(实习记者 宋晓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绘画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刘野石作为大风堂再传弟子、四川中国画研究院画师、四川工笔花鸟研究会会员、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一级画师,在践行树立文化自信时,坚持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用创新的思维打造传统绘画艺术,让作品在新兴时代传承文化的同时,又带给人们思想的感染和碰撞。
  严酷的环境更加坚定信念
  “将爱好作为毕身追求,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沉淀。”位于成都三环外一间简易的画室里,摆满了各类山水画、侍女图、工笔花鸟画和大大小小作画工具,相对富丽堂皇的现代都市装潢这里多得是透过纸墨传递的悠静的山水气息。此刻,刘野石带着平静的面容,回忆起最初的绘画求学之路。

刘野石:从传统书画艺术中彰显文化自信(图1)

1950年,刘野石出生于四川成都。因为其父亲多年从事篆刻工作,亲近的叔叔又是装裱世家,家里时常堆放很多艺术作品。从小就受家庭环境影响,刘经常能欣赏到许多优美的画卷,听到关于作画的理念,感染了浓厚的艺术气息,随之逐渐显露出对绘画的爱好。并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漫长的绘画之路。
  文革时期,父亲被打为右派,整个家庭曾一度陷入困境。十几岁的刘野石主动挑起家庭重任,通过做工维持家里生计。在此期间,尽管作画工具严重缺乏、作画时间不集中、白天劳作过于疲惫等众多困难,但刘野石依旧坚持自己的爱好,晚上一回到家就开始疯狂作画。艰苦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磨练了刘的意志,也使其后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但由于超龄及家庭原因刘无法参加高考,也意味着想通过专业教学来系统学习作画的愿望化为泡影。刘感叹到,“当时的愿望就是,如果能到博物馆做一名清洁工,此生都死而无憾。”而现实是,因为家庭成分缘故,刘面临只能被分配做运送煤炭的工人的困境。“每天黑黢黢的回来,第一时间还是埋头作画,一画就是几个小时。”刘野石妻子在旁埋怨到。
  几度磨练仍未击倒这位对绘画艺术有着执着精神的野石先生。终于,在七十年代末,机缘巧合刘拜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弟子暨女婿肖建初先生为师。九十年代,经同行引荐,又拜大千先生弟子龙国屏先生为师。从师后在肖、龙两位先生严格训导下,临幕古人传统作品,了解与学习宋、元、明、清名家绘画过程中揣摩参悟,特别对宋人山水及宋人之花鸟画独有情钟。经二十余年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作品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擅长工笔花鸟,人物仕女,山水,尤以泼墨泼彩荷花见长。
  每一幅画作都是工匠精神
  追求工匠精神,精雕才能出细作。近年来,市场上频频打出“两个月素描速成班”、“一周之内学好绘画”、“画家的塑造秘方”等噱头。
       “绘画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世界上不存在什么速成秘方。”刘先生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的观点,“无论是在工笔画盛行的唐宋,还是在西方油画颇受欢迎的现代,潜心研究并持之以恒是学习绘画的关键。”
  现在市面上号称“书画大家”、“画梅第一”、“著作拍卖上亿”等的人,往往缺乏这种沉下心来钻研绘画,远离争名夺利的态度,而是抱着浮躁的心态一味追求名声,寻求速成的捷径,而忽略了作品的本身品质和灵魂。多数时候,“艺术”成为少数人的名片,而未曾真正体现生活趣味。
  接触绘画四、五十年来,刘野石专注古典传统绘画研究,以宋人山水、花鸟为点,以宋、元、明、清为线,以传统书画家为面,系统的揣摩,重点的参悟。他画的山水、人物、花鸟,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传统气韵浓厚,其中工笔重彩给人留下的,是在震撼之后更为久远的思考。
  刘野石坦然,“从构图到勾勒到上色,一幅图中的一朵荷花现在通常还需要花2到3天时间。每一次提笔,都还是需要经过反复构思确认。在最初就要形成全局的构图,大到整个画面的颜色和图像分布,小到需要几片叶子陪称,几道水波晕染,全部都得了然于胸。有大局观与细节意识,才能在作画时,不乱阵脚,将心中画境得以完美体现。”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刘野石对“匠工精神”情有独钟,对自己作品严格要求,容不了一点瑕疵,无论在最初构思,还是后期渲染勾勒,他绘画都遵从一丝不苟,精耕细作的精神。这就是一种对于“匠心”的坚守。
  传统艺术的创新之作
       什么样的作品能称得上好的艺术作品?
      “能感染人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刘野石跟记者这样提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凡大家之作,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张大千的山水,随着观画者的角度不同,感受、感染到的力度自然也就不同,真正艺术家的作品是不受任何地域、时间、年龄、人种的限制。”
       从刘野石的画中,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他的荷同一般的荷有所差异。在世人追求完整、向上、美观的感受时,刘野石却独独爱画残叶和枯枝,凸显野性和娇艳之间的碰撞。刘的荷叶,将写实与抒意相结合,绿枝与焦叶相接,反映出夏日炎炎,烈阳之下,荷叶向下低头的“焦头烂额”模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昂头娇艳的荷花,犹如宫廷贵妇姿态。

刘野石:从传统书画艺术中彰显文化自信(图2)

“将花画成女人,将叶画成男人。”刘一直遵循着乾坤社会这样的理念。

画中的荷花千姿百态,烈焰娇嗔,像女王一样在整个画轴内占据着绝对领导地位。有的才露出娇艳的红尖花苞,娇羞欲语,含苞欲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衣衫未整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华丽舞裙的女王在荷池中一边起舞,一边正放开喉咙大喊着:“你们看哪,我比太阳还要艳!”池中叶,大胆采用土黄上色,多见压倒低头之貌,荷叶相互挤压推覆,展现翻江倒海,万马奔腾的气势。

刘野石:从传统书画艺术中彰显文化自信(图3)

花与叶,动静相宜,自然和谐之势,跃然纸上。从画花叶开始,刘野石践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特点凸显荷叶的野性,娇柔造作的女性特征描绘盛夏荷花的惊艳之美。在荷花与荷叶间,刚柔并济,娇野并存之态下,抒发个人的生活兴趣和彰显人生的悲欢情态。

不媚俗,源于文化自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异国艺术,传统绘画学艺不精,反而到国外去寻找出路并另辟蹊径。于是随之而来的超越于绘画不相适应,最终变成伪艺术,最终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随着功利、名利、金钱思想膨胀,欣赏、品鉴提升素养显得滞后,逐渐远离了以人为主,坚持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
  在继承传统与创新的路途中,外来的艺术是需要借鉴的。我们在对待传统绘画时,应该采取的是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的态度。今天很多画家学习西方、研究西方,但往往由于学得不够透,反而失去了艺术的本真。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发源地。刘野石因为多年来遍游名山大川,积累传统文化地底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成为艺术市场的“常青树”。在他看来,中国绘画起于哲学,融合儒家汉学思想,道家人文理论,集多方画派技巧于一身。认为中国人要重视自己的传统,首先要从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开始,对中国画要有自信。
  “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应具有更强的文化自信。”刘野石强调,“避免盲目崇拜西方新潮艺术,自主钻研传统画法,将艺术与时代相结合,艺术家更应肩负塑造中国文化自信的职责。”
  塑造文化自信不是鼓励艺术家的孤芳欣赏,自我鼓吹。而是从服务大众出发,创作真正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大家的谦虚风范更是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精神。
  艺术大家多以谦虚作画,画画的人往往更需要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思维里去。把对艺术的爱好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痴狂又不张扬。
  “画家切记,勿以‘天下第一’‘古今大师’等自居。”刘野石告诫到,“古人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是艺术家理应具有的品质。不要为了展现自己而夸大自己的作品,相反要在别人的赞美声中懂得独善其身,追求平静释然。”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gzzk001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