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9月22日专电题:从“井喷”到放缓 中国电影呼唤深耕细作
新华社记者任丽颖、李俊义、高博
走过“井喷”之势的中国电影市场,今年一季度过后,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市场摒弃急功近利、挤压泡沫、回归理性的正常发展过程,并将延续较长时间,业界无需恐慌;尤其国产电影,正在进入从数量性增长到质量性增长的新阶段。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票房31.15亿元,同比下降24.2%;5月,全国票房31.38亿元,同比下降1.6%。
6月至8月的暑期档,一直是影市旺季。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统计,今年暑期档全国总票房为124.29亿元,与2015年同期的124.31亿元基本持平,但其中7月票房约45.15亿元,同比下降18.2%,为近五年来暑期档票房首次负增长。
此外,暑期档国产片总票房约4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9亿元缩水约32亿元,下滑近四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告诉记者,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惹得众多资本特别是热钱发生误判,以为电影产业是遍地黄金,纷纷迅速进入;资本大量进入一方面也把电影变成了一种资本运作和游戏,同时也使得部分专业电影人的心态失衡。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业内多位专家都提出目前国产电影缺乏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导致制作精良的“现象级”大片缺乏。
“拿顶峰时期的2015年举例,当年报请备案的电影高达2904部,获得许可证的有600余部,公映的仅有300部。电影数量多、质量平,感染力和传播竞争力不强,与国家整体实力不匹配,成为电影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项仲平说。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研究所所长刘汉文表示,院线与影院经营的差异性不够也是目前电影产业需要解决的一环。
“全国有48条院线,近7000家影院,但真正有特色的院线和影院并不多。近年来,市场环境好,开影院基本上都能赢利。到了市场增速放缓的时候,院线和影院经营的功力高低就显现出来了,能力差的不仅对电影票房有影响,自身也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刘汉文说。
中国电影股份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认为,全国票房增速放缓是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摒弃急功近利、挤压泡沫的表现。“以前很多人以为,国产电影赚快钱,现在的市场情况表明,我们的观众成熟了,赚快钱的时代过去了,电影终归要回归理性,精耕细作,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业界无需恐慌。”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强调,电影票房的下滑并非坏事。国产电影到了从数量性增长变成质量性增长的阶段,过去电影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使得许多投资者亏损,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为建立差异化的类型片打开了新的渠道,随着电影结构的改善,中国电影生态将更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