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来源:国智网    发布时间:2022-11-07 10:57

2022年11月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主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主持开幕式。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来自全国政协和中央部委的领导、全国多所高校和智库的顶尖学者通过线上线下齐聚一堂。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建言献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张树庭校长致开幕辞)

张树庭校长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强调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张树庭校长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选择是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牢记“双一流”高校的使命与责任,发挥学科优势特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着力打造高端智库。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就是我们坚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平台。两年多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在李怀亮院长的带领下可谓成果丰硕、成绩突出和成效显著,很好地服务了学校国际传播整体战略布局,很好地发挥了高校咨政建言的智库作用。最后,张树庭校长希望“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能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学术研究的互动中心,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舞台,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传播和推广工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2)(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主持开幕式)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指出,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探讨人类共同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的召开彰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合共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中国智慧,同时也彰显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3)(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主旨发言)

论坛开幕式后,主旨发言接续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在发言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重大命题,既是解决当今世界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也是世界人民走向福祉的人间正道。他表示,接下来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要着力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着力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系统阐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是深度讲好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4)(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原驻墨西哥特命全权大使邱小琪主旨发言)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原驻墨西哥特命全权大使邱小琪在发言中指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总目标。他特别强调习近平外交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具东方特色的大同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高度上弘扬广大,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愿。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推动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双方的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丰富合作内涵,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新时代的中拉关系持续和深度发展,推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5)(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宋敬武主旨发言)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宋敬武在发言中指出,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外交工作的论述非常全面深刻,精准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他指出,新的时代的民间外交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参与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他表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欧盟协会愿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一道,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6)(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在发言中指出,在这次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个崭新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它的基本特征,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人类社会终究要共克时艰、同舟共济、携手并肩走向未来,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我们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动员各种资源力量,向国际社会说明这一点。这是历史赋予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也是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7)(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主旨发言)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在发言中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了战略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魏海生提出,要向国际社会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同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旗帜鲜明、敢于斗争;二是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三是开放开明、包容互鉴。魏海生期待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能够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将研究院建设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和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8)(任孟山院长主持主题演讲)

随后举行的本次论坛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变局下的全球安全、国家发展与国际传播”主题,从国家发展道路、国际关系格局、跨文化交流、新型智库建设、文明对话和文化交往等角度展开分享和讨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9)(主题演讲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确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中国外交的明确性三个具有前瞻性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指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二十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新时代下需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以马克思文化交往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以文化交往加强中葡了解,以湾区合作驱动中葡文化交融,以中葡论坛作为构建共同体的理想载体,能够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增添新的文化动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有效检验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的命题基础。深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是中国对全球各国共同分享发展理念的创新性贡献。我们需要围绕传播的多样性、平台世界主义和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三个方面做好创新工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0)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1)(主题演讲2)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关系学院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围绕二十大的两个关键词,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王义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再造全球的、舆论的、认知的生态体系,并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研究员孙敬鑫探讨了新型智库的发展方向。他指出当前国际社会对历史潮流、共同价值和重大问题缺乏统一的认识、认可与行动。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应该以生产有用知识、有效分析知识、专业信息供给为转型方向,形成更加中立、客观、专业、前瞻的新型智库。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以tiktok的微观视角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话题,探讨了国际传播中文明互鉴的话语创新。她指出从“看得见”到“看得懂”,国际话语出现了变迁,新的话语表达方式为人和人之间提供了重新看待彼此的可能性。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超越”出发,结合对马克思“交往是生产发展的前提”观点的分析,指出“三个超越”应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共同原则。他强调,当下的环境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超越文明冲突。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3)(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宣布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副院长姬德强评述获奖优秀论文)

主题演讲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举行。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宣读优秀论文获奖名单。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结合主题演讲与获奖论文的多元研究视角,探讨了未来国际传播的价值取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现实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4)(青年学者专题演讲第一场)

第一场青年学者专题演讲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教授主持。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田新玲认为,新丝路诗歌以共情传播机制建构了“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网络教育培训部靳旭鹏认为,中国应积极发挥全球传播秩序中多种行为主体的作用,推动全球传播秩序重构。宁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琼和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和斌讨论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通用语言与民族意识的关系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程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中国在全球风险社会中,为国家变革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晶认为新世界主义为中国提供了融入国际冰雪体育机制的指导理念。青年学者发言过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执行主编黄晓武就各位学者的问题意识、研究现实意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精彩评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5)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6)(青年学者专题演讲第二场)

第二场青年学者专题演讲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教授张苏秋主持。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陈远认为在建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展传播理念可以拓展中非媒体合作与对话空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石京晶认为,随着各国逐渐重视推特在政治和外交领域的作用,应当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推特外交”。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王壹对未来全球粮食安全合作的互动传播路径提出了方向性建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丁一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提出通过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故事,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青年学者发言过后,《当代中国与社会主义》执行主编王瑾就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议。王瑾认为这些选题在问题意识、论证角度方面都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同时也就学术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7)(青年学者专题演讲第三场)

第三场青年学者专题演讲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黎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宋禹莹通过对共享现实理论的译介与分析,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形塑的生成逻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毛恒博认为中国游戏出海从侧面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路径。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经羽伦认为“一带一路”合作的原则,蕴含着中国“和合”与“大同之道”的哲学思想。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姝敏和高舒帆提出,媒介镜像对于人们建构社会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新媒体编辑部陈姌从本单位新媒体产品出发,总结出坚持平民视角、问题导向、采取故事化叙事方式的短视频叙事经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期刊出版与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谭震在点评中指出,以上学者的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模式为未来的国际传播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愿景,选取的案例对国际传播实践也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图18)(论坛线上线下嘉宾合影)

论坛最后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致闭幕辞。李怀亮指出,在本届人类命运共同体智库论坛,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解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要抓手、方法和路径,体现了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忧思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李怀亮表示,这次论坛得到了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在会议筹办过程当中,廖祥忠书记亲自作出多次指导和细心关怀,张树庭校长亲临大会致辞。长期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校内各单位和兄弟学术单位的大力支持。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将与各界人士一道,分享研究成果,凝聚合作共识,一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传播做出更多努力和更大贡献。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wyq02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