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年之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仍然不会看病丨李金田、王省良校长痛陈中医药高校弊端

来源:院长在线    发布时间:2018-10-18 11:07

毕业5年之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仍然不会看病丨李金田、王省良校长痛陈中医药高校弊端(图1)

  李金田 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导读

  我曾经和很多中医院的院长谈过,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5年之后临床动手能力很差,不会看病。目前国内所流行的中医本科五年的教育,五年中只能打好做医生的基础,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

  本文为李金田在9月11-13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国中医药报社、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庆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演讲实录。

  大家可能还记得当屠呦呦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全世界的目光关注到了中医药,虽然可能在学界还有不同的医生说青蒿素的获奖并非是中医药的获奖,是现代药理的获奖。但是当里约奥运会菲尔普斯拔罐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全世界的目光再次关注到了中医药和相关的治疗技术。同时大家可能还记得在杭州G20峰会上,外国的政要和夫人,以及很多高官看到了中医药制作的部分过程,让中医药在G20峰会期间又火了一把。

  实际上这些事例都在说明中医药正在以稳健的步伐走向全球,中国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有人讲,我们中医药发展的春天来了,我觉得确实来了,而且在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健康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进程当中,中医药可能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下,我们可能马上面临一个问题,我们中医药人应该怎么应对创新型国家和健康中国的建设,怎么应对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这就是我们今天分论坛的主题之一,中医药人才的问题。换句话讲,现在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可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难题去思考问题,去破解难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受中国中医药报社的邀请,我就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大家交流一点想法。

  1

  为什么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不出国医大师类的人物呢?

  我不谈我们现在有多少院校能培养中医药人才,现在有多少比例等等,我想只讲一个事实,大家知道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历来就是传统的师承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恰逢今年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也就是在60年前,我们迈入了现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可以说从原来的师承家传方式,变成了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首先是规模化,也存在规范化、标准化等一些优势。但是如果把师承教育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相比较,中医药高等教育当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大家可能记得在之前的报刊上发了很多相关文章,实际上在追寻着钱学森当时对中国高等教育所提出的命题,为什么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开始思考,为什么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培养不出类似现在国医大师类的人物呢?

  思考来思考去,对中医人才来讲,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读经典也顺应了全国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的潮流,中医人员需要经典。同时要跟名师,跟名师的背后实际上引发出一个问题,师承教育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优势如何?在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很多院校在本科阶段已经安排了师承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各省也安排了师承教育。现在全国有五级师承教育。

  我觉得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为主体下,又沿用了师承教育部分特点,应该说能够取长补短,但在两者之间都有很多的问题。一个问题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规模化的教育,导致中医药人才的中医思维很难建立起来,但师承教育、家传教育可以。同时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主要把眼光放在了中医临床人才身上,没有考虑到新时期、大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中医的临床人才,还需要相关人才。而且师承教育方面,我前两天看了一份文件,经过两三年之后考核,有大批的人员不合格。我了解的现代教育和古代的师承教育完全两码事,很多就是为了要晋升职称,不受限制,或者仅仅是名分上,流于形式的多。师承教育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中医药人的培养现状上还有很多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2

  我们的课程设置极不合理

  这个从历史点点滴滴中能发现,现在是中医药发展历史上最佳的黄金期。从2009年开始,政府出了很多文件,包括针对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等等,但是我们在教育上,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

  首先,是中医药教育模式没能体现中医药的特点。

  我们现在的中医药本科教育是五年制,五年时间除一年实习期,上课的时间不足四年,在这四年当中,我们的课程设置极不合理。我看过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必修课时大概3000—3200学时,而在这么多学时当中,课程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肯定是中医药的课程,基本上占40%左右。

  第二部分现代医学,西医的相关内容,占32%左右。

  第三部分是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不可跳跃的一部分,公共课的教育,包括外语、体育等等,占27%左右。实际上如果把这个比例简单放大一点会发现,我们的课程设置,中医、西医、公共课,3000个学时当中,中医只占到了1/3多一点点,和国外的现在民间所办的中医学院相比较少很多。澳大利亚悉尼学院,四年时间全部是中医药加少量的西医课,同样的时间段里面,国内的中医本科生课程设置上,我们的课时量是不够的。另外从我们培养的方式来讲,现在多数还延用三段,从基础课到临床课,容易导致理论和实现相脱离。这种教育方式,一个是中医课时量不足,一个是容易割裂,很难建立独特、特有的中医辨证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专业设置和市场严重不相符合。

  现在所有中医院校,中医类就是个中医学本科,再加一个针灸推拿学本科。药学上稍微还宽一点,既有传统中医学,还有中药资源等很多专业,总体来讲,设置如此。专业上我觉得我们除了要培养中医中药人才之外,还有很多相关人才我们需要去培养,尤其在中医现在走向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我们还需要很多很多相关专业人才。

  比如说现在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极需要中医的外语人才,中医如何恰当地被外国人理解,靠学语言而不学中医的人翻准确是很难的。同时我们需要种植、营销的、管理的人才。现在专业设置过于单一化,应该说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对高校设置专业的情况卡的太死,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包括现在大家知道的健康服务业、养老产业都需要大量人才,这方面专业设置是有障碍的。所以专业设置还有严重不符合市场的情况。

  第三,中医药目前人才培养计划很难和国际接轨。

  我的想法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现在培养的中医人才将来要真正走向世界,引领世界中医药市场的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还缺少国际化视野。第二个是还缺少对国外相关行业状态的了解,我们只针对国内的现状,培养适合国内各级中医院诊疗的教育计划和国际现代化是不相符合的。

  第四,中医留学生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一方面现在很多院校都能招收留学生,但招收留学生都是建立在以往培养国内本科生基础上改换头面,培养外国人,这个培养方案跟我们学校的经验来讲是不太完全适合外国人的。

  第二个从政府层面来讲,对中医留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我们国家在全球很多地方可以设立孔子学院,但是很少设中医学院。在全国来看可能甘肃省树立了典范,甘肃省自己拿钱在八个国家建立岐黄中医学院,这是一个有效的探索,实际上应该是我们国家在留学生海外发展力度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我们培养留学生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让留学生到国外去用正宗、地道的中医药给全球人民服务,享受中医药独特的技术和手段。第二个让中医药能在国外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中医不合格、不正宗,没有生命力,那国外的中医发展就可能持续不了。

  3

  现在格局变了,不能盯着古代只培养医、药,而应该培养医药之外的更加广泛的人才

  首先,我们中医药人才培养要能实现多元的目标。

  从培养层次来讲,现在全国行业界的一个共同想法是喜欢高层次的,能招本科想招硕士、博士,实际在类似甘肃这样很多欠发达地区,专科人才也是需要的,专科人才上手比较快。第二种从类型来讲,不仅要培养临床学的人才,也需要培养研究人才,还需要培养服务型人才,还需要培养技师类人才,也需要培养管理类人才。我们培养人才类型来讲,应该放的面更宽一点。我们现在讲的读经典、跟名师、早临床这些话都是针对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而对于中医行业的其他人才,我们培养的不够。包括对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和医学结合,和中医药结合,培养中医药信息化的人才,能不能强化外语,培养外向型的中医药人才,能不能根据中医药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关中药种植人才,这些方面都需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现在格局变了,不能盯着古代只培养医、药,而应该培养医药之外的更加广泛的人才。从培养的方式本身来讲,我们有院校教育,有毕业后教育,也有继续教育。师承教育就是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方式,这块内容我们只能加强,不能弱化。我记得曾经和很多中医院的院长谈过,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5年之后临床动手能力很差,不会看病。目前国内所流行的中医本科五年的教育,五年中只能打好做医生的基础,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虽然现在我们现在要求大学毕业以后考医师资格证,但实际上怎么成为中医,还需要继续教育的再塑造,否则指望一个本科生毕业之后就能成为好中医,我想困难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的方式上,以院校教育为主体,把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结合起来,这是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实现相关目标。

  第二,我们要能满足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从2009年开始就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有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若干意见等等,2010年有关人才培养教育上的规划也出台了,2011、2012年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合作规划也出台了,尤其近期2015、2016年出台了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等等,这都是给我们的历史机遇。在这个机遇的背后,我们怎么样去实现现代化、国际化。这两年最时髦的一个词,要创新创业,每个高校都要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我们学校也成立了。但是我们中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相比,我们的创新创业很难。你让一个中医人才五年之后,或者五年之内如何创新?中医药发展几千年,想创新一点都很困难,你让一个大学生创新就更困难。要创业无非就出来开诊所,或者开医药经营部等。反思回来,我们在中医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给学生创新型思维培养不够。我们以往是背,背的多是必须的,但是背的过程中把继承,把传承放在了首位,发展创新放在了次要位置,所以很多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没建立起来的。

  在国际化背景当中,我们更是如此。我们的中医要学好,要根植于中国,而外国人如果没有经过中国文化的熏陶,要学中医,理解中医的很多术语也是比较难的。现在要研究中医药的走势,要对应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就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思维的中医药高等人才,这些内容有些可能放在硕士、博士阶段,但是我觉得中医本科阶段也应该灌输这样的思想,起码得有这样的意识和准备。

  第三,要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人才,理所当然到各级中医院去工作。甘肃是全国中药种植大省,在甘肃基层最需要的是中草药栽培人才、种植加工的人才,但这个专业不景气,凡是农村孩子报专业都不想学,一听中草药栽培就不愿意干。所以一方面缺这样的人才,但另外一方面人才又下不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能给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供各种各样的人才,那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应该主动服务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我们学校这几年也通过这样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很多地市,甘肃种植大地定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很多县,我们指导农民去种药,教他们怎么种得更好,质量更优,让农民能获得更大效益,这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如何把中医药的文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都需要我们去做,这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能有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

  习总书记讲我们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很深。从前期来讲,如果没有中医药文化这个背景,要学好中医药确实很难,反过来中医药的发展要能弘扬传统中国文化。

  我们中医在《黄帝内经》当中关于健康的认识和现代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认识完全吻合,我们现在对健康的含义解释不光是身体的健康没有疾病,还有心理上、精神上要健康,同时还要融入社会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如果我们看一下《黄帝内经》,实际讲的就是生理内脏的气血要和畅,第二个是生理、心理的和谐,第三个讲的人与环境的和谐。这个和恰好是我们中医对人的认识,这个和也正好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家和万事兴,很强调和。怎么去调剂,所以和的思想,和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很多有价值的理念当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理论就是和字,如果当今世界各国家,尤其奥巴马,如果把中医和的思想理解了,世界可能就会很太平。和的理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医文化当中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发展中医药,还得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在我们学校,在办岐黄中医学院的过程中,我觉得很受外国人的喜欢,很受欢迎。要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的建议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确实应该改革,除了强调中医课程之外,应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大家可以去调研,在座的年轻中医药学生也想一想,上五年大学读过《周易》吗?如果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像这样的学生真正要把中医药发扬光大,我看很难。中医药要理解好,悟透其中的道理,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学好。我觉得中医药人的培养要有利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一点,中医药人的培养要能助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怎么样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怎么助推这个战略。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一方面我们对沿线国家了解太少,这些国家的民族习惯,文化传承特点,我们不是很了解,我们只是把中医往出推,在他们接受的过程中,就像以往的孔子学院,老外认为你在文化侵略,我们怎么样让他不知不觉当中接受中医药文化,进而接受中国文化,这任重道远。这是助推一带一路战略中比经济还要重要的一个部分,把文化要渗透,怎么让他接受。我觉得这方面可能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培养一些外语人才。老外对中医的东西很难理解,如果翻译的过程中有差错,他就基本听不懂。包括一带一路的翻译都听不懂,说一带一路什么意思?我们自己讲得很清楚,丝绸之路经济带,但是老外听不懂。我觉得我们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把纯正的中医药推荐出去。法国人来我们这里的时候,爱学两个部分,一个是中医适宜技术,怎么解决问题他爱学。第二个爱学的是最正宗、最古老、最传统的中医。老外到中国来学什么,他爱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易经》、五运六气。我们中国的学生都很少去读懂五运六气,但老外却乐于五运六气的学习和研究。我觉得在助推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当地的民俗习惯,要了解中医药传播的途径和有效方式,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出去更好等等,可能才会有价值。■

#p#副标题#e#  王省良:在西医独大的背景下,我们中医怎么办?

毕业5年之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仍然不会看病丨李金田、王省良校长痛陈中医药高校弊端(图2)

  王省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内蒙古包头市人。2004年11月起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2011年10月起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导读

  毕业生全干中医,是素质教育的悲哀;多数不干中医,是中医教育的悲哀。

  师承教育好比“闲庭信步”,有利于中医思维和个性的传承,但处理不好,培养出来的徒弟容易“挂一漏万”。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现在的问题,是既缺中医药的专业人才,更缺习惯中医药思维的铁杆人才,应创新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本文为王省良在2014年11月19日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主办的“全国中医院院长管理研习班·广东站”的演讲。

  各位院长,大家早上好!我觉得让我来讲中医药是赶鸭子上架,因为我对中医药的了解不多。到目前为止,我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一千多天,如果按上大学年级来比喻,我现在才是大三学生,在这里和大家谈中医有班门弄斧的感觉,但既然来了我就讲一讲。

  中医伴随中华文化发展了五千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不容争辩的事实。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19世纪欧洲的一次大流感3000万人丢了性命,但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如此大的疫病,功劳应该归于中医。

  但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对中医的争论这么多?中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现代西医独大的背景下,我们中医该怎么办?

  比如前段时间关于“把脉验孕”的争论,我们中医界的人反应太慢,应该有专家站出来发声。这是个伪命题,什么时候我们中医仅靠把脉就验孕了,西医靠一个指标能诊断疾病吗?大部分疾病都是要靠综合诊断的。中医历来讲究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诊病。但意外的是竟然有中医的专家站出来挑战印证这一伪命题。我问过几位国医大师,有没有把握靠把脉验孕?他们说没有把握。但不管能不能把得出来,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现在还需要去把脉验孕吗?早不用了,这完全是一些要否定中医的人设的陷阱呀!

  有些人老说中医不科学,我认为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无法很好解释我们中医的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终将会揭示中医的本质。

  《中国教育报》最近发了一篇整版文章,叫《打通中医高等教育的任督二脉》,采访了我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胡刚校长,我跟胡刚校长还通过电话。“为什么偏偏采访我们两所大学的校长?我们可都是搞西医出身的呀!”而且近几年校长论坛上也是西医出身的校长发表对中医教育的看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点旁观者清的感觉。

  我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年,参加过三次大学校长论坛,也思考了三年。今天我就谈谈关于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谈三个问题:第一,中医药教育的特点;第二,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三,中医药教育的出路。

  1

  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它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化教育

  首先,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它是精英教育。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把医学教育当作精英教育,中医药教育更是如此,只有我们中国把医学当作大众化的教育。招生一个专业招800、900、甚至1000人;而美国一所大学一般只招50人,全台湾每年西医也是500人,中医是100人,严格控制医学生招生规模。

  第二,它是职业教育。在西方国家医学教育一般是职业教育,通过通识教育大学毕业后,再考医学院,学费也贵得离奇,一般要5、6万美金,医学生是百里挑一。

  第三,它是人文与自然科学融合。西医也是融合的,但中医体现得更为突出。在多学科(如天文、地理、哲学等)的基础上,才有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这和西医完全不一样的。中医更注重整体,但是西医注重的是器官、细胞,现在到了分子,越分越细,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有病的人。

  第四,掌握中医的知识体系需要“悟”。现在我们把知识分为意会知识(意向思维)和记忆知识(形象思维),中医恰恰是属于意会知识。我一个同事告诉我,他现在快60了,才对中医有所感悟。我们中医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超过张仲景、李时珍的?但是西医却一代胜过一代,为什么?值得大家思考。

  第五,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西医虽然理论和实践有联系,但可相对分割,但教基础医学的老师绝对没有行医资格。中医行吗?我们讲基础理论、讲中医诊断、讲《内经》,讲《伤寒论》,不从事临床工作行不行?肯定不行。

  2

  中医药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

  当代中医药教育,大家呼吁了这么多年,却培养不出大师,培养不出会用中医思维、用阴阳五行指导开处方的医生来,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就是完全克隆西医模式。西医的课程分三块:通俗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教学安排来看分为课堂、见习、实习。我们中医教育是怎么来的?过去都是口口相传,甚至传男不传女。现在人为把中医理论体系割裂了,分了很多学科,这是为适应高等教育的需求做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变了味道,失去了中医的本来面目。

  第二个问题就是教材的问题。现在出版社都在编教材,教材是越编越厚,错误越来越多,编的人不讲课,讲课的人没资格编教材,现在的教材实际就是一本参考书。我刚从南方医科大学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任职的时候,找了一套中医的教材,但实在看不下去,感觉可读性不强。

  第三个问题是传承不够。把中医四大经典的教育时间压得越来越少,教学安排西医先入为主,今天是西医的课,明天就是中医的课,学生无所适从。中医思维根本就没有了,更谈不上辩证施治。

  第四个问题是招生。从1997年开始我们高校开始扩招,这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的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资源有限,这就造成了矛盾。我们中医药大学也是一样,招生大跃进,另外自主招生政策没有突破,我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之后,一直想能够自主招生,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医生,医生应该是素质最好、最聪明、最想学医的人,这样的人进来才能学好医,学中医还要有悟性,有基础,不热爱这个专业他怎么能学好?

  国外医学专业招的都是最好的学生。我到韩国的韩医科大学,他们招一个学生有一百个人来报名,都是大学毕业才来考韩医。中国学医的学生参差不齐,高校也分了一本、二本、三本。大家的生命以后能不能托付给这样的医生?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学生素质全面下降,我觉得这还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不热爱这个专业。有一个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学生刚进大学的时候,问他们你信不信中医,有70%的人信,毕业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问,只有30%的人信。所以,中医一定要自信、自强,首先我们自己要相信中医。我是一个西医过来的人,对中医、西医都有了解,我们一定要自信,但不能盲目自大,中医也不是什么病都可以治的。现在打开电视,都在讲养生,这乱套了,把中医都害了。谁去讲要选拔一下,要我说起码是一个大学的教授去讲,就不会乱讲了,一些人讲中医包治百病,可能吗?中医有中医的长处,你也不要说西医不行,或者说西医看不起我们。我觉得一定不要对立,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第五个问题,我觉得中西医结合完全是一个伪命题。毛主席非常英明伟大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深刻理解,中西医在理论方面是完全没法结合的,要问中西医结合学科有没有理论体系,谁能说得出来?还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都没有吗!但我认为在临床上中医西医是可互补融合的,也应该大力倡导。

  我当校长以来,遇到最多的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学生,他们告诉我,“毕业以后,中医院不要我,宁愿要一个西医。西医院也不要我,宁愿要一个中医。”这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

  中医药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归于本质!

  中医药的教育,一定要归于中医药的本质,要改变目前培养模式。

  我们从2012年开始在深圳临床医学院设立深圳创新班,在校本部学两年,第三年进入医院一对一跟师学习。上午查房,下午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的理论课没有变,但是实践增加了一倍多。

  再一个是重构教材体系。现在中医的教材,重复率太高,西医也有重复,但是很少。所以我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提出一个设想:能不能回归真正的中医教育,就学四大经典行不行?而西医知识要学什么也要恰到好处,学多了就变成西医了。我认为,现代中医生一定是中、西两套本领都会才合格。有人说中医院西化,我却不这么认为,应该是现代化,为什么中医院就不能用现代技术呢?医院是救死扶伤的,你救不了死、扶不了伤,没有人来看病,你中医再好也没有用武之地。

  再一个就是要处理好现代教育与师承教育的关系,两者不可偏颇。完全靠师承解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而完全靠现代教育又培养不出真正合格的中医。我担心再过若干年,特别是你们这批人,将来不能行医以后,还有没有会用中医思维开处方的人。

  中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我们的老师中医功底一定要深厚,才能讲好课。目前,所有中医药大学都面临高水平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关于中医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也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呼吁过了,他们也引起了重视。我们办了一个青年教师培训班,找全国最好的老师来讲,参加的教师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谈何容易?一个中医师的成长需要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而且还不一定真正把中医的精髓掌握得了,因此,师资培养任重道远。

  中医的发展,最后还是靠我们中医解决,不管外面有多少杂音,我觉得大家都不要在意。中医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我相信中医会越走越好。

  我是一个外行,讲的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也希望我们中医发展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为院长在线原创,版权归院长在线所有。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