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陈建与史书《皇明通纪》

来源:东莞文联    发布时间:2019-10-11 17:00

  从古到今,文人墨客大都喜欢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记录和反应时代更迭背后的风花雪月,但对于历史和哲学,往往少有人关注和切入。陈建就是少数人当中的一位。

东莞人陈建与史书《皇明通纪》(图1)
 皇明通纪 中华书局出版

  明代中期是一个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危机四伏的时代。陈建身上既有明代文人墨客身上的低调与坚守,同时又充满对世界的悲悯情怀,他感慨祖宗朝的盛况,担忧当下的危机,在明清小说风靡大街小巷之时,他依然坚守自己枯燥的史学研究,希望通过记述历史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关注,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

  放弃主流,不仅需要勇气,更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和定力。作为明朝中期的一名底层官僚,他在担任知县的过程中,对人间世相可谓了如指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大背景下,陈建的《皇明通纪》才得以问世。

东莞人陈建与史书《皇明通纪》(图2)

 皇明通纪

  据记载,陈建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他通览很多野史和民间故事,这为他后来创作《皇明通纪》等史学著作奠定了基础。在创作《皇明通纪》之前,他反复阅读《龙飞纪略》,但始终觉得不满意,于是在《龙飞纪略》的基础上进行增删添补,编成《皇明启运录》,得到好友、广东学者黄佐赞赏。他鼓励陈建效法东汉的荀悦,把书续写到正德朝(1506-1521),形成"昭代不刊之典 "。陈建接受建议,随后大量搜索材料,没日没夜的投入到续写工作中。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完成续写与修订,最终,陈建将它与《皇明启运录》合编,命名为后来的《皇明通纪》。

东莞人陈建与史书《皇明通纪》(图3)
 皇明通纪 

  《皇明通纪》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出版发行,凭借着"文顺义明"、"颇多直笔"等特点风靡于世。然而,在陈建死后不久,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有人上书皇帝告发陈建以私人的名义修改国史,认为明朝历代帝王的实录都是经由儒臣纂修,封存于秘府。

  陈建只不过是一介草莽,擅自修改国史,犯了自用自专之罪。对于朝廷来说,陈建所居之地隔皇城一万多里,凭一己之见,评判历代贤士的优缺点,迷惑、扰乱民众的视听,如果不予禁止,定然危害社会。因此,《皇明通纪》遭到朝廷禁毁。

东莞人陈建与史书《皇明通纪》(图4)
 皇明通纪 

  但朝廷的这一举措,不仅没能禁止《皇明通纪》,反而为陈建、为《皇明通纪》做了免费的宣传推广,民众的好奇心反而被激发,人们更想一睹为快,《皇明通纪》在国内大为传诵。为了顺应市场,满足读书人的需要,书商们纷纷翻刻,一些士子又作补订、续修,甚至朝鲜、日本也有刻印,于是《皇明通纪》在坊间的流行版本无法估计,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被推为明朝"典故权舆",《皇明通纪》在朝鲜影响深远。

  一部史书,竟然如通俗读物一样广受欢迎,引发如此多民众的热情关注,社会影响如此之大,这在历史上是极少见的。

  有学者认为,陈建是怀着经世致用的目的,以叙议结合的方法编撰《皇明通纪》的。他详细记述明朝开国建制、政治得失、边疆地理、朝中政事等有关重大事件,并征引当时诸家议论,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别开生面的叙述手法,让读者既能把握明朝历史的发展进程,对相关问题又可形成一定的看法,与明朝士子们应举试的程式相近,还能为明朝士子科举考试时务策提供参考资料及答题技巧、方法,再加上该书结构简明,语言清新,可读性强,因而深受欢迎,对当时影响深远。

东莞人陈建与史书《皇明通纪》(图5)

  "五百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地觅封侯",从李鸿章这句诗中,不难品出历史对人类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

  后人评论说:"粤东有陈献章,世称新会之学;有湛若水,称增城之学;至建书出,称东莞之学。"陈建以著书立说扬名,以著书立说影响他人,成为了新时代下东莞人学习的典范。

  作者:莫寒

  来源:《东莞故事》



(扫描后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